以质量为名 让“中国建造”向世界绽放——2018~2019年度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表彰大会走笔
1987年4月,中国建筑业协会前身中国建筑业联合会发布了关于设立“建筑工程鲁班奖”的决定,把鲁班奖定位为全国建筑行业工程质量的最高荣誉奖。
2019年12月,中国建筑业协会召开2018~2019年度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表彰大会,表彰了241项鲁班奖工程,1600余人共同见证了这一荣耀时刻。
从1987到2019,32年来,共有2000多家企业承建的2519个工程项目荣获鲁班奖,100余项荣获境外工程鲁班奖。鲁班奖在32年波澜壮阔的时代变革中书写出了雄浑的乐章,也在千千万万建筑人的奋斗历程中积淀下了深刻的记忆。鲁班奖是荣誉,更是承诺;创建鲁班奖工程是一种追求,更是建设者劈波斩浪的一种豪迈情怀。
不忘初心 不负使命——32年的坚守
鲁班奖体现着追求卓越
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时代精神的体现,而工匠则是时代的领跑者。在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过程中,对产品规格、质量与生产过程的“革命”是重中之重。在坚持“质量第一”为价值导向的建筑业,我们呼唤着工匠精神。它所代表的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品质追求,不仅是提升劳动者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客观要求,更是全行业乃至全社会必须全力守护的生命底线。
32年来,鲁班奖引领和激励着广大建筑业企业和工程建设者牢固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牌促发展”的创新理念,以敬畏之心,高度责任感、使命感和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的作风,坚持精细化管理、精益化施工,从夯实质量基础入手,撸起袖子苦干、实干、巧干,建造了一批又一批精品工程,培养锻炼了一批又一批善于管理、精于操作的高端人才和能工巧匠,实现了企业对用户的承诺、行业对人民的责任。
鲁班奖坚守着严格标准
科学评审的公正精神
鲁班奖的创立,为提高工程质量设立了高标准、为建筑业企业树立“中国建造”品牌明确了管理目标、为行业评价工程项目建立了一种创新激励机制,日益成为广大建筑业企业和业主树立崇高社会形象的荣誉追求。
实际上,鲁班奖之所以能够在社会上拥有很高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根本上源于建立完善了一整套严格科学的评选管理制度。中国建筑业协会相继制定《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评选办法》、《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复查工作细则》(以下简称《细则》),并组织企业实施《创建鲁班奖工程实施指南》、《创建鲁班奖工程操作规程细部做法》,使鲁班奖工程创建活动由事前策划到过程管控、竣工验收以及参评项目推荐、初审、复查、评审、公示、报请协会和行业主管部门审定等十多个环节组成,从而形成了一套科学、完整、系统、规范、行之有效的工程创优激励机制和制度保障体系。
严格标准是鲁班奖工程创建与评审的质量保证。鲁班奖工程不但要在全国全行业有充分的代表性,更要严格贯彻和掌握鲁班奖工程标准:突出一个水平:当代国内工程质量的最高水平;坚持两个原则:评选工作必须是公平、公正、公开和优中选优;强调三个关键: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内外装饰一次成优、安全牢固美观;推进绿色建造,注重节能、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强化五大管理:以项目管理为中心,强化质量管理上台阶、安全生产有保障、施工技术有创新、资料存档有追溯、文化建设有效力;主要技术指标、产能效能达到优于设计要求,经济、环保和社会效益显著,用户满意,赢得社会赞誉,经得起历史检验。
鲁班奖凝聚着勤于思考
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
鲁班姓公输,名班,是我国古代优秀的工匠和杰出的发明家,是一位富于智慧、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善于创新的建筑大师和工匠楷模。32年来,鲁班奖不断丰富和深化着鲁班文化的时代内涵,在世界和中华大地上谱写了一曲曲令人振奋的美丽建筑华章,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把我国建设成为质量强国作出了突出贡献。
回顾鲁班奖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其始终将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贯穿始终。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鲁班奖义不容辞地担起发展重任,引领和带领建筑业企业和广大工程建设者,树立绿色、低碳理念,大力推行节能减排,建设更多绿色建筑。为此,在已试行的《细则》中,特别强调了参评工程的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科技进步等内容,并将其作为重要考核指标进行量化,纳入鲁班奖工程复查评价体系,以此推动和激励建筑行业和广大工程建设者,加快转变发展观念和生产方式,为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面对社会对住房的日益关切、政府对民生的日益重视,鲁班奖服从服务于国家大局,服从服务于民生福祉,在保障房建设中发挥着导向和促进作用。在评选名额分配、评选数量及所占比例等方面向保障房倾斜,鼓励广大工程建设者,精心组织、精细施工、粗粮细作,以一流的工程质量为保障房建设交出满意的答卷。面对我国建筑业企业“走出去”的迫切需求,为进一步提高境外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水平,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从2009年起,对我国建筑业企业在境外建设的工程开展了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境外工程)的试评活动。境外鲁班奖评选活动的开展,受到了广大建筑业企业的欢迎,为提高境外工程质量、推动企业更好地走出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鲁班奖工程不单是一个个高质量的“优质”工程,更是一个个绿色建造的节能环保工程、新技术推广应用的标杆示范工程、推动行业自律的廉政建设工程、增进人民福祉的民生工程和向世界展示中国建造高水准的“品牌”工程。
不忘初心,不负使命。32年的坚守,让“质量第一”成为社会风尚,让“中国建造”向世界绽放。
共创共享 扎根服务——新变化新气象
首创“双向打分”评价制度
——实现“有温度的连接”
作为建筑行业的质量标杆,鲁班奖一向以严谨科学的评审制度闻名。2018~2019年度鲁班奖评审在严谨科学的基础上更加凸显共创共享。这首先要从“双向打分”评价制度说起。
在2018~2019年度鲁班奖评审过程中,现场复查环节首创了“双向打分”评价制度,即“评审专家给申报项目打分”和“申报企业给评审专家打分”制度。为保障“双向打分”评价制度落到实处,评审委员会构建了一套科学严密的体系。这是鲁班奖评审制度不断优化的过程,更是鲁班奖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的创新之举。
打分的目的在于规范行业准则,既是通过量化指标进一步规范申报企业和项目的行为准则,也为评审专家设置了“门槛”和规则。但打分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在申报企业-评审专家-组织单位(中国建筑业协会)之间架起一道畅通无阻的沟通桥梁。在评审现场的语境中,评审专家根据评价体系分部分项严格打分,同时根据多年从业经验进行“现场教学”式的讲评,分享好的经验和做法。而更重要的是,这不是一个单向输出的过程。申报企业的好经验好做法也让评审专家“学”回来了,并通过相关的资料汇编,惠及到更多企业和项目。而申报企业根据评价体系反馈回来的信息,让鲁班奖组织方对于评审专家队伍的水平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并能以此为抓手对评审专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并将其常规化。
“双向打分”评价制度看似只是“以数据说话”,但在“冷冰冰”的数据背后蕴藏的是一次又一次“有温度的连接”。而正是这些“有温度的连接”让共创共享实现了可能,让鲁班奖在鼓励引导之外更具服务价值,服务于企业、服务于行业、服务于工程质量的整体提升。
首家中小型民营企业走到台前
——精品不问出处
“下面进行大会第三项议程,请湖北广盛建设集团匡玲董事长代表获奖单位发言。”随着主持人话音一落,关于对广盛集团、匡玲的好奇达到顶峰,只因为这是一个不为大众熟悉的企业和名字。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凭何代表千千万万的建筑业企业站上那个充满荣耀的讲台?“鲁班奖的获得源于梦想、激情和奋斗。国企固然是大国工匠的主力军,中小民企也是重要的一股力量,中小民企也能打造高水平的精品工程。”在发言中,匡玲董事长如此作答。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保护民营经济发展。鲁班奖,已不仅仅是囿于工程质量表彰的荣誉,更是要在“大质量”的概念下为行业内在发展注入力量。其中,不遗余力地为民营建筑业企业营造更为良好的生存环境、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是重要战略举措之一。
此次让“小”企业站上“大”讲台也是一种态度的宣示:精品不问出处。这是对广大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建筑业企业最大的认可与肯定,不仅为他们争创鲁班奖注入了一剂强心剂,更为他们走出发展“寒冬”增添了“信心。
首次尝试仲裁服务
——让工程建设无后顾之忧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进行,建设工程行业发展迅猛,建设工程争议同步呈高发多发态势,对工程质量与企业发展影响越来越大。
在此次表彰大会中,在上千位建筑人的见证下,中国建筑业协会法律服务工作委员会和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建设工程争议仲裁中心揭牌成立。中国建筑业协会与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本着行业协作的精神,发挥双方专业优势,共同推动建设工程争议以更专业、高效的方式得到解决。
下一步,中国建筑业协会法律工作委员会将以法律咨询、纠纷调解、争议仲裁为重点为广大建筑业企业提供优质法律服务,并为建筑业务工人员讨薪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援助等。
这是又一次“有温度的连接”,将为建筑行业进一步完善争议解决机制充实争议解决的力量,让工程建设无后顾之忧,为“中国建造”向世界绽放提供坚实保障。
奋斗以成 未来正来——为着共同的事业
未来,中国建筑业如何更快更好地实现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业内广泛关注、凝结共识的重大问题。为此,本次鲁班奖表彰大会特邀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何华武,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丁烈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专家肖绪文,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朱岩为大家拨开云雾,指点迷津。
新一轮科技革命已经到来
丁烈云院士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已经到来。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一大特点是以信息技术作为通用技术,正在改变着各行各业。事实上,发达国家正在抢占数字技术高地,比如工程的硬件、软件、平台解决方案、数据标准等。不仅在技术上有一些突破,而且一些国家将数字技术上升到国家战略。世界各国都在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建造领域。我国在建造上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还是一种碎片化、粗放型、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如何转化成集成化、精细化、技术密集型生产方式?就是要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信息技术与工业化在工程建造领域进行深度融合,实现智能建造。
他认为,智能建造是信息技术与工程建造系统融合所形成的创新发展模式,不仅是一个概念、一个体系,更是工程建造的新机遇。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就要加速重视数字技术对工程建造的变革性影响,制定以数字建造为核心的“中国建造2035”发展战略,实现建设行业的转型升级,为“一带一路”提供技术支撑,从建造大国走向建造强国。
何华武院士则重点分享了中国高铁的高速发展与前沿技术。他指出,中国在高速铁路工程建造、高速动车组、列车控制、牵引供电、运营管理、安全保障等领域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形成了成套的技术装备体系。中国铁路总体技术和装备水平已步入国际先进行列,部分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面对自然条件和运营需求带来的挑战,通过持续科技创新与探索实践,中国高铁在多方面取得了创新成就,为推动世界高铁工程科技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下一步研究重点是推进高铁向智能化方向升级,支撑经济和社会更好发展。具体来说,将重点突破智能选线、基于BIM的协同设计、数字化施工、可视化运维,以及勘察、设计、施工、运维全生命周期一体化协同等技术。
快速发展中的中国铁路,不仅促进了经济要素的快速流动,更将产业发展的脉搏广阔延伸,助推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日新月异地改变着中国,极大地提振了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幸福感。
绿色建造:
中国建造发展的前提条件和总体要求
肖绪文院士指出,经过行业人士的调查研究已基本取得如下共识:中国建造的发展方向为智能建造、精益建造、国际化建造和绿色建造。这四个建造与中国建造的关系是:基于信息化发展的智能建造,是中国建造转型升级的必然途径。基于功能品质提升的精益建造,是中国建造发展的必然规律。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建造,是中国建造持续发展的不二选择。基于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建造,是中国建造发展的前提条件和总体要求。
他重点提到了绿色建造,认为《绿色建筑导则》、《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施工规范》、《绿色设计规范》等文件的出台,从工程建造的不同阶段推动了工程建设绿色建造的实施。但是从目前来看,工程建造少有像工业产品制造那样,从产品创意到设计、加工和售后服务一条龙负责的体制,而是把立项策划、设计和施工人为隔离,造成互为制约,工程品质不高,扯皮和推诿屡见不鲜。党中央提出的绿色化发展要求,无疑是一种强大的功力,迫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工程建造体制如何改革,绿色建造如何更好更快推进的问题。
肖绪文院士表示,绿色建造理应含包括工程立项的绿色策划、绿色设计和绿色施工3个部分。改变现有的多元主体的工程总承包模式,是实现绿色建造的重要途径。综合来说,建立工程总承包的绿色建造责任体系,对于加快落实国家绿色化发展要求、提高工程完成质量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区块链应用:
重塑建筑产业生态
区块链要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国各行业都在思考区块链如何推进中国社会发展、在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是朱岩教授的开场白。
他认为,区块链将在数据共享、优化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协同效率和建设可信体系五大方面促进问题的解决。他指出,过去15年,是中国杠杆金融高速发展的15年,让我们体会到了金融在实体经济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问题。所以杠杆金融的时代已告一段落。过去25年,是消费互联网高速发展的25年。消费互联网的核心是流量,为了获取流量,可以不择时段,导致在消费互联网时代没有可信性。大量的传统产业生态,存在着“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新的产业生态要向可信的良性循环发展,也就是要构建一种“良币驱逐劣币”的新的产业生态。在这个过程中,区块链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建筑行业是一个体量巨大的行业,从业者能深切地体会到行业存在的问题。随着中国社会进入可信的互联网时代,相信中国建筑产业除了在建造工程的奇迹以外,还能在区块链应用的加持之下,在经营模式上创造出世界领先的、独一无二的商业模式,助力建筑产业生态的良性发展。
奋斗以成,未来正来。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新时代召唤着共同奋斗的美好未来。一代又一代建筑人秉承着“大国工匠”的初心与坚守,在“鲁班奖”的光辉照耀下,在实现建筑强国梦的道路上,谱写奋斗者的诗篇,以质量为要,让“中国建造”向世界绽放。